查看原文
其他

《1-4-5-1》:编织新年的声音,给自己,给彼此,给上海

燃冉 燃冉ranran
2024-09-07


2022年12月3日至2023年2月5日,以“回环之歌”为主题,XINTIANDI新天地携手UCCA联合呈现 “燃冉”艺术季。艺术季在上海新天地区域全面开启蜿蜒展开,以四大单元为上海市民呈现50余件缤纷多元而又充满真挚思考的艺术作品。「CREATORS 100」邀约了特邀公共艺术单元和青年艺术家群展单元的九组艺术创作者,透过他们独特的视角和表达,带领公众一同在新天地的公共空间内重新发现、深入感受、彼此连结,谱写自己与城市之间的生动乐章。




人来人往的上海新天地南里广场上,“叮—”“叮—”“咚——”的声音此起彼伏,不成旋律或乐章,却各自和谐与悠扬。答案就藏在这看似是密码的作品名字里——《1-4-5-1》——“1-4-5-1”为和声,经由观众对作品的碰击,在1、4、5三个和弦上发出声音,如晨钟暮鼓,在城市的上空回环不绝。


沈若凡 X 刘恒 X 杨帆,《1-4-5-1》,2022,镀锌铁、不锈钢,10mΦ X 4.2m


《1-4-5-1》是建筑师沈若凡、音乐家刘恒和杨帆三人联合为2022年“燃冉”艺术季特别创作的公共艺术装置,长短不一、五颜六色的金属柱体立于一圈圆环的底座之上,其中空心音柱为3个一组,共有12组,当人们推动每组阵列中间的圆球与柱体碰撞击打时,便会发出声音。在一年即将过去而又一年即将来临之际,《1-4-5-1》邀请每一个人来到新天地,编织属于自己的“回环之歌”。


在收到“回环之歌”的命题后,建筑师沈若凡决定以“回环之歌”的“歌”作为切入点,因为比起相对具象的造型装置,他认为无形的声音更具共通性,能唤起公众的感知和共鸣。他想起了巴黎街心公园里的马林巴琴,无论年女老少都会上前敲打嬉戏,温暖圆润的声音在小森林里回荡。“我个人不懂音乐,从我初步的认知来说,这件作品应该和打击乐有关,通过敲击来传递声音的感受。所以我找了懂音乐的朋友刘恒,过程里他又找了他的朋友杨帆,变成了一个团队创作。”


刘恒是一名打击乐演奏家,在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担任打击乐声部首席,他负责设计作品所发出的声音,将音定在C大调的1-4-5和弦,和谐明亮,引发舒适的听觉共鸣;杨帆则是西安交响乐团定音鼓首席,他深谙打击乐器的原理与制作,能够通过掌握金属管的材质与切割,以达到准确的音色和音高;而沈若凡则负责装置与空间的整体设计,将这一切串联起来。


《1-4-5-1》搭建现场


三个人是第一次合作项目,也都是第一次参与城市大型公共艺术的创作,彼此间却形成了互通有无的默契。音乐和建筑是两个相对独立而精深的领域,在合作过程中,三人确定共同的方向和框架之后,各司其职,彼此激发着向前推进。他们充分信任对方的专业,也理解彼此的诉求,刘恒说:“三人的合作就像是以一种爵士三重奏的方式,在投入地创作爵士乐一样。过程里会有即兴,会有灵感的碰撞,大家都是为了做艺术而付出最大的努力,甚至是不计成本地投入。”给予彼此绰有余裕的信赖空间,同时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上心细于发,比如杨帆会为了调音上的一赫兹之差“斤斤计较”,刘恒会和杨帆反复探讨究竟是以十二平均律还是以五度相生律来定音律更为合适,沈若凡则在11月底单赴疫情形势严峻的广州工厂确保装置的制作打磨……“这首合作的三重奏就是这样从无到有,一点点改进,越来越好。”


沈若凡 X 刘恒 X 杨帆,《1-4-5-1》,2022,镀锌铁、不锈钢,10mΦ X 4.2m


三个人对于作品的出发点有着一致的信念:在上海的2022年即将过去之时,为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自然的、大地的声音,声音中自有疗愈的能量。自然声音的振动往往是复合型的,并不具有清晰可辨的音高,但人们就是在这样模糊而相融的诗性中得到慰藉。《1-4-5-1》中的声音,便是这样犹如大地承载般的声音。音柱的设计者杨帆十分熟悉金属管的调音,在乐器制作方面也有丰富老道的经验。“但这件作品发出的声音不同于一般乐器所强调的复杂与细节,而是具有一种真诚的、包容的性格。就像是你早上睁开眼睛,听到寺院里传来的钟声,将你唤醒。”这样的声音卸下了音高、音色、音调这样的参数考量,是其所是,还原本身,在振动中“包罗万象”。


之所以选择“1-4-5-1”的大调和声,也便是因为它是一种极为基础的和声。刘恒和杨帆认为它接近自然,和弦和和弦之间的转化类似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生关系,在听觉感受上实现最大可能的舒适与愉悦。



带来慰藉之外,声音本身也具有扩散和连接的特质。负责装置设计的沈若凡甚至在意图上想要弱化其视觉形态。“我希望大家的关注点还是落在声音上,其实从我的角度来说,甚至装置都不是必须的,但声音是必须的。我更多的是按照杨帆制作乐器的逻辑去完成作品的形态设计,并附以愉悦明亮的颜色而已。”相较于色彩的绝对性,声音是散发式的,它天然有着打开更多空间的可能。


在上海新天地南里广场与作品互动的人们


声音和声音之间,便是一种开放式游戏。在作品设计上,音柱组合是按照“1-4-5-1”的和声理念进行排列,有一定乐理知识背景的观众可能会在尝试中摸索出规律,由此编写出熟悉的旋律;但更多的观众是在被邀请参与这声音的游戏。刘恒说:“这不是表演性的声音,目的不是让大家来演奏一首贝多芬或是一首流行歌曲,而更像是一个开放世界里的游戏设置,大家被邀请去碰、去敲、去摇,绕着这个圈在不同的区域发出不同的声音,无论怎样的组合,它都会好听的。”刘恒和杨帆的很大一部分工作,便是确保这声音在与人的互动过程中能够和谐悦耳,为人们带来声之慰藉的同时也激发着他们的创造性。


在观众被邀请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声音的游戏也唤醒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想象。“我在方案初期也在想建筑是什么,建筑就是一种可能性,创造了一种空间,便是给到一个开始,”沈若凡说:“其实这次作品中所创造的声音也是在通过美妙的和弦去创造一个开始,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空间去和这些声音玩,不需要设定,也不需要理解,我们就是提供了一个创造的开始、声音的开始。”在沈若凡看来,《1-4-5-1》像是一件城市的大型公共乐器,在上海新天地,它邀请人们在娱乐方式较为单一的都市中心里,去和声音玩一场有趣的游戏,享受声音在公共空间中传递的快乐。


沈若凡 X 刘恒 X 杨帆,《1-4-5-1》,2022,镀锌铁、不锈钢,10mΦ X 4.2m


法国声音理论家米歇尔·希翁(Michel Chion)在其著作中提出过:“声音是对于一种连续且没有边界知觉的隐喻,虽然说它进入可物化对象的范围,而且其中的某些部分也进入听觉窗口,但最终还是溢出其边界。”《1-4-5-1》里,这种声音的“溢出”是之于感知上的阵阵涟漪,杨帆说:“那声音可以传递出来的太多了,你可以听到的也太多了”,刘恒觉得作品更像是一件风铃,由声及人,“《1-4-5-1》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声音,一种情感”。在沈若凡的想象里,这种“溢出”则是从新天地出发,在城市空间里的辐射:“装置的圆形造型会使声音的扩散范围变得更大,它会穿透这个空间,穿透这些楼宇。这声音可能会在城市的很多个角落里出现,会环绕在城市的上空,如同新年里许下期待的那一记钟声。”


在新天地,当声音响起,它容纳此刻,抚慰记忆,也延伸着希望,在溢出的空间与时间里和人们的情感相遇。当声音又响起,振动与振动相连,情感与情感共鸣,城市里的人似乎在聆听这“回环之歌”,也在倾听彼此。


《1-4-5-1》,从发出那一记声音开始,给自己,给新年,也给上海。


*内文图片均由“燃冉”计划提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燃冉ranra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